关于赵高是否为阉人的说法,最强有力的证据出现在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中,书中提到:“赵高昆弟数人,皆生隐宫。”所谓“隐宫”,通常被认为是“天阉”之地——某些生理上发育不全,或是非男非女的特殊状态。然而,若赵高的兄弟都为“天阉”,这就显得过于巧合,甚至不太可能。经过对秦汉竹简的深入研究,学者们发现,所谓“隐宫”其实是“隐官”的误写。这个词在史书中并未出现,直到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才首次提及,秦史专家马非百将此与《史记》中的“隐宫”联系起来,并认为这应为笔误。之后,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“隐官”记载。
因此,经过一系列学术考证,我们可以推定,司马迁的记载应该是误写,正确的描述应该是“赵高昆弟数人,皆生隐官”。
那么,“隐官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这一字之差,竟让赵高的身世被误解了二千年!根据《秦律十八种》中的记载:“许之,免以为庶人。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,皆令为工。其(身体)不完者,以为隐官工。”这表明“隐官”是指那些因犯罪而身心残缺、无法回归正常自由身份的个体。这些人被赋予了“隐官”这一新身份,既能隐去罪行的羞耻,又能生活在社会中,但与普通人相比,待遇较为低廉。
此外,张家山汉简的《二年律令·户律》也记录了类似的内容,说明“隐官”实际上是属于一种半自由民的状态,其生活条件远不及正常百姓,但也比普通罪犯有所宽松。在该文献中提到,“隐官”后代的身份并无爵位,等同于普通庶民。因此,所谓的“隐官”是指那些因犯罪导致身体不全的人,他们被赦免并赋予了新的身份,但待遇较为差劲。
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中提到赵高的母亲“被刑僇,世世卑贱”,这意味着赵高的母亲曾因犯罪而被囚禁并承受过刑罚,属于刑满释放的人员。虽然“世世卑贱”看似贬低赵高的家世,但这并不准确,因为赵高的母亲已经被赦免,并且赵高自己作为“隐官子”,已经是正常百姓的一员。我们可以推测,赵高的少年时代,可能因母亲的身份而常遭到他人嘲笑和排挤,这也许成了他心中不满与仇恨的种子,促使他在后来展现出极端的野心。
有趣的是,秦始皇的少年经历与赵高有些相似。秦始皇年轻时曾因赵国对秦国的侵略而遭受屡次侮辱,或许正因如此,他对赵高的境遇产生了同情与共鸣,这也可能是他最终重用赵高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此外,关于赵高是否真是赵国宗室后裔,史书记载提到“赵高者,诸赵疏属也”。根据考证,赵姓的始祖是“造父”,赵国与秦国的祖先曾是亲兄弟,后来赵国的祖先因功被封为赵城,赵国因此得姓。而秦国的祖先则因被流放,地位较低,后来为了提升地位,便攀附赵姓,形成了秦赵两国的亲缘关系。因而,赵高的赵姓并不意味着他必定出自赵国贵族,更可能是秦国赵氏的后裔,且与赵国的关系已相当疏远。
赵高的父亲大概是秦国的一名低级官吏,而赵高本人则以精通律法和书法的能力,进入了秦宫。凭借着对律令的熟知与精湛的书法技艺,赵高得到了秦始皇的青睐,迅速从秘书型人才升职为宫中重要职位。最终,赵高被任命为“中车府令”,不仅负责管理皇家车队,还是秦始皇的私人秘书,兼任贴身保镖。
总而言之,赵高的出身虽然并不显赫,但他凭借个人才干和特殊的命运,成功地进入了秦宫并获得了秦始皇的高度信任。从他的身世和晋升经历来看,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励志性质的故事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